【词条属性】
类目:历史事件·明末清初抗清
关键词:陈宗岳、陈自建、四十八寨、剃发令、黄州府·陈氏家谱
【核心综述】
“八陈赴义”是明末清初黄州(今湖北黄冈)陈氏家族联合四十八寨抗清的历史事件。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陈氏因拒附张献忠迁麻城东山寨;顺治二年(1645年),清廷“剃发令”下,陈氏八族寨主(称“八陈”)歃血盟誓抗清,后与罗田王鼎等组成四十八寨联盟,坚守大别山十余载,直至顺治七年(1650年)因寡不敌众相继陨落。其抗清活动以“留发存节”为旗帜,兼具军事智慧与人文气节,被《黄州府志》誉为“文明之战”,成为明末汉族士民抗清的标志性事件之一。
【详细纪事】
一、家族背景与抗清缘起
(一)簪缨世胄,忠义传家
陈氏为汴梁望族,宋室南渡后徙居黄州麻城东山,明代科举鼎盛,宗祠藏万历帝御赐“忠义传家”匾额(表彰抗倭功绩),族训强调“忠君守节,不屈强权”。至明末,已传九世,族众千余,为地方望族。
(二)迁寨立节,拒附流寇
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张献忠陷黄州,陈氏在族长陈宗岳(崇祯壬午举人)率领下迁至麻城东山寨,依托宋代抗金遗址扩建防御工事,实行屯田制,男丁练武,女眷组成“红粉队”,立誓“生为大明人,死为大明鬼”,不附流贼与清廷。
二、八陈盟誓与抗清壮举
(一)剃发令激变,八寨歃血为盟
顺治二年(1645年),广济县民胡俊因未及时剃发被清廷杀害,陈宗岳设灵位哭祭,痛感“华夏衣冠之死”,遂邀广济四望山陈英贤、罗田李蟒岩陈猛如等八寨寨主盟誓抗清。盟时表文灰烬飘如赤龙,被视为祥瑞,八寨遂以“头可断,发不可剃”为志,互为犄角。
(二)八陈忠烈事略
1. 陈宗岳(盟主)
顺治三年(1646年),率东山寨抵御清英王阿济格十万大军,以“滚木礌石”“神火飞鸦”坚守五月,粮尽后率死士突围,身中七箭殉国,遗体被清军悬于黄州城门,百姓暗中收葬。其妻朱氏突围后诞子陈自建,临终嘱其守护抗清遗物,传承“节义自建”之训。
2. 陈英贤(广济四望山寨主)
善用“悬石索”防御,三次击退清军。顺治四年(1647年)寨破自刎,遗体被悬寨门,乡民冒死窃回安葬,民间歌谣传颂其“铁鞭抗清”事迹。
3. 陈猛如(罗田李蟒岩寨主)
顺治四年(1647年)夜袭蕲州粮仓,纵火焚粮后牺牲,年仅二十一,乡人建“护粮祠”纪念,祠联“劫粮身死英魂在,护粟功成浩气存”流传至今。
4. 陈震寰(黄冈大崎山寨主)
设“狼牙拍”栈道御敌,组建“飞虎军”游击作战。顺治七年(1650年)突围后隐居英山,终身不剃发,子孙传“蓄发至腰”之俗,乾隆年间仍有“大崎陈叟”隐逸传说。
5. 陈承业(陈宗岳长子,蕲水斗方山寨主)
顺治五年(1648年)设“石雷阵”退敌,因叛徒叛变被俘,拒降遭凌迟,临刑口占绝命诗,乾隆年间立碑“明忠烈陈承业之墓”。
6. 陈宗涛(麻城云雾山寨主)
精于火器,创制“连珠弩”“神火飞鸦”。顺治六年(1649年)寨破后引火自炸,与清军同归于尽,所著《火器图谱》残页存于英山书院,为研究明末火器重要史料。
7. 陈贞娘(陈宗岳之妹,罗田仙女岩寨主)
率红粉队救伤传信,顺治七年(1650年)清军破寨时率队投崖殉节,投崖处称“贞娘石”,乡民建“烈女祠”奉祀。
8. 陈仲甫(黄梅垅头山寨主)
善用火器战术,战殁后遗体被清军火炮轰碎,乡民葬于垅头山巅,墓侧枫树深秋红叶如血,传为“忠魂化叶”。
三、四十八寨联盟与抗清历程
(一)联盟建制与陈氏核心作用
罗田王鼎被推为四十八寨盟主,仿明制设六部,陈氏八寨为核心力量,陈宗岳任副盟主总理军机,形成“陈氏为骨,四十八寨为肉”的抗清格局。永历帝曾册封王鼎、陈宗岳等官职,赐陈氏宗祠“八寨忠烈”匾额。
(二)关键战例
蕲州劫粮战(1646年):陈猛如率队夜袭焚粮,壮烈牺牲,粮食尽归山寨。
东山保卫战(1650年):陈宗岳率族众固守十日,粮绝后死战突围,全寨“十岁以上男丁皆战殁”,史称“东山血屠”,为抗清最惨烈一役。
(三)抗争余波
清军围剿下,四十八寨相继陷落,余部坚持至康熙三年(1664年),红粉队余部遁入木兰山为尼,延续抗清火种。
四、人物补遗:陈自建与精神传承
陈自建为陈宗岳遗腹子,由母亲朱氏抚养长大,谨遵“节义自建”之训。朱氏临终前告知其祖坟秘窖藏有陈宗岳战刀与盟书,嘱其“若华夏复兴,可取出示人”。陈自建终身未仕清廷,隐居英山,育有三子(陈天佐、陈天舜、陈天尧),乾隆五十年(1785年),其孙将家族所藏抗清文书献于英山书院,现存《陈氏抗清盟书残卷》《王鼎手札》等,成为研究明末抗清的重要实物资料。陈氏后裔至今保留“正月不剃发”习俗,传承抗清节义精神。
五、历史评价与文化影响
(一)官方与民间纪念
官方旌表:乾隆年间,黄州知府立“明陈氏抗清故垒”碑,英山书院收藏陈氏抗清文书。
民间传承:形成“贞娘歌”“八陈义士传”等民间文艺,麻城、罗田陈氏宗族保留“不剃发”习俗,遗迹如东山寨、贞娘石成为文化地标。
(二)史料价值
《黄州府民献》《陈氏宗谱》《蕲黄四十八寨纪事》等文献详载抗清事迹,与清廷正史的简略记载形成对比,填补了明末清初地方抗清史的空白。郡志论赞称其“非为一姓之忠,实为文明而战”,凸显了抗清活动在华夏文脉存续中的意义。
【词条结语】
“八陈赴义”以宗族力量为基底,以“留发存节”为旗帜,展现了明末清初汉族士民对华夏文明的捍卫精神。陈宗岳、陈贞娘等八陈义士的壮烈之举,与陈自建一脉的遗孤传承,共同构成了一部悲壮的文明保卫史。其军事智慧(如火器应用、山地战术)与人文气节(如红粉队、忠义祠),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遗产,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历史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