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层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百姓的生活百态、诉求愿望如繁星般散落各处。基层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 “神经末梢”,肩负着打通政策落实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重任,而学会用脚步丈量民情,便是开启这扇民心之门的关键钥匙。
用脚步丈量民情,是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的必由之路。坐在办公室里,面对的是冰冷的文件与数据,看到的是抽象的报表和总结,而群众的真实困难、所思所想却被隔绝在外。 当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,走进田间地头、村落小巷,便能亲眼目睹老旧房屋的破败、亲耳聆听贫困农户的叹息、亲身感受偏远山区孩子上学的艰辛。在一些山区,基层干部为了改善村民出行条件,翻山越岭勘查路况,用双脚一步步丈量出最需要修路的地段;在产业发展调研中,干部们挨家挨户走访,了解土壤特性、种植传统,挖掘出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项目。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信息,为精准帮扶、科学决策提供了鲜活的依据,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的放矢。
用脚步丈量民情,是拉近干群关系的有力纽带。百姓最讲实在,一个时常出现在身边、为自己排忧解难的干部,远比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更能赢得他们的心。基层干部穿梭于村舍之间,与群众唠家常、干农活,帮着独居老人修葺房屋、为生病的村民联系就医,在点滴小事中,群众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,干部也收获了信任与支持。过去,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,很大程度上源于沟通不畅、干部不接地气。如今,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干部多了,群众遇到问题愿意找干部反映,干部说话群众也愿意听,这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,为基层各项工作的推进筑牢了群众根基。
用脚步丈量民情,是锤炼干部自身本领的磨刀石。基层复杂多变的情况是最好的 “练兵场”,面对群众层出不穷的问题,干部不能仅凭书本知识应付,而要在一次次的走访、一次次的协调中积累经验、增长智慧。从处理邻里纠纷时的耐心劝解,到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时的多方斡旋,每一步都考验着干部的沟通能力、应变能力与统筹协调能力。长期扎根基层、脚步不停的干部,往往能练就一身过硬本领,成长为应对复杂局面的行家里手。
唯有基层干部们脚踏实地,用脚步书写为民情怀,才能精准把握民生脉搏,汇聚起基层发展的磅礴力量,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,向着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稳步迈进。(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文北街道办事处 刘海霞)